11月17日上午10:00,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“十三五”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,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、省教育厅党组书记、厅长邓云锋,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、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、副厅长白皓,省委教育工委委员、省教育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戴龙成介绍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,并回答记者提问。
山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词
邓云锋
新闻界的各位朋友,女士们、先生们:
大家上午好!
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“十三五”时期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情况。
“十三五”以来,山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牢牢把握“走在前列、全面开创”目标定位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以改革的关键一招激活力增动力,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,基本完成 “十三五”规划主要指标,全省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。
基础教育稳居全国第一阵营,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2015年的81.97%提高到2019年的90.4%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,普惠率达到85%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.99个百分点;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5年的97%提高到2019年的97.74%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.94个百分点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97.36%提高到2019年的97.65%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.15个百分点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,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在我省落地实施、取得重大突破,达到了“起步成势”“一年成式”的目标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48.06%提高到56.75%,比全国水平高5.15个百分点,进入普及化阶段。
一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立德树人机制不断完善
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,全面提升大中小学党建工作质量,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,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擦亮马克思主义最鲜亮的底色,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。
狠抓全国全省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落实,认真贯彻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》《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》,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。深入实施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改革,推进思政课改革“六大行动”,在全国率先分类编制高校学科专业、中小学学科德育方案,立项建设网络文化室、心理健康示范中心、资助育人“助翔行动”等重点项目,推动形成“三全”育人格局。
突出山东特色,坚持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,在全国率先开设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,组织编写沂蒙精神教材和海洋文化读本,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、沂蒙精神弘扬和海洋文化教育工程,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、传承红色基因、提升人文素养。
二、多元评价、分类录取,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
作为国家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,积极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招生模式,构建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分类考试制度体系,实现了新高考的平稳落地。社会对高考综合改革正面评价达94.1%,教育部予以充分肯定。
新的夏季高考制度取消了文理分科,提供20种考试科目“套餐”,实行“专业+学校”志愿模式,建立了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机制,有效引导了高中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、完善选课走班制度,对高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、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。今年夏季高考普通类第一次填报志愿本科计划完成率达到99.99%。
深化了春季高考考试制度改革,完善技能考核办法,健全“文化素质+专业技能”的春季高考招生模式,为中职学生对口深造提供了更多机会,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幅提升。2020年,山东中职教育招生录取44.1万人,其中有2.5万人达到普高录取线,中职招生同比增长12.78%;高职教育录取36.8万人,其中有2.44万人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,“职校只能招收低分生 ”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。
三、普及普惠、平等全纳,基础教育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
坚持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,从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,着力补齐基础教育的短板。
扩大资源供给,让幼儿入园不再“难”。颁布《山东省学前教育条例》,整治完成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2056所,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923所,新增学位244.8万个,为适龄儿童提供了更多入园机会。
“大班额瘦身”,让城镇中小学不再“挤”。优化城镇中小学规划布局,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064所,新增学位354万个,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,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由2015年的23.49%降至1%以下,所有县(市、区)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。
兜住公平底线,让弱势群体不再“弱”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劝返复学,残疾儿童、特困家庭儿童15年教育全免费,贫困村留守儿童关爱室全覆盖,建设博爱学校7所,具备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.45%,保障“弱有所教、弱有所助”。
开展托管服务,让家长课后不再“等”。全面推行小学生课后服务,覆盖率达到94.63%,惠及小学生365万名,有效解决了群众关注的“放学早、无人看”难题。
四、分类管理、分类建设,高等学校特色发展初见成效
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,整合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(山东省科学院)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(山东省医学科学院),积极筹建康复大学,成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,3所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。省部(局)共建13所高校,省市共建9所高校,5428家企业参与高校办学。
突出“扶优、扶强、扶特”,深化高校分类考核与分类管理改革,实施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和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改革,引导高校科学定位、特色发展。
启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“双高”建设,支持3所驻鲁部属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;分类支持省属高校建设15所左右的高水平大学、50个左右高水平学科,筑高峰、冲一流、强特色,着力破解山东高校“山多峰少”困境。
不断扩大“朋友圈”, 全球100个国家或地区与我省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3259对,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6个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79个, 8所高校开展境外办学,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。
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升,先后获批国家一流专业点213个、一流本科课程204门,数量均居全国前列,涌现出一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大科研成果,其中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团队“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”专利技术卖出5.2亿价格,创造了全国单项专利许可的新纪录。
五、提质培优、增值赋能,职业教育“山东模式”初步定型
借部省共建国家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东风,激活山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“一池春水”,为全国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做法。
让学生成才有渠道。搭建“职教高考”、五年一贯制和专升本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,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幅提升。
让教育教学有标准。对接行业技术规范,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各学段标准,开发322个专业教学标准和147个中职、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,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的有机融合。
让企业参与有动力。制定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文件,立项40个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,拉动社会投入近百亿元。认定首批142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,支持职业院校与知名大企业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,把工厂建到校园里、课堂搬到车间去、专业长在产业上。近年来,山东省现代制造、养老服务、轨道交通等八个快速发展行业,70%以上的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毕业于职业院校。
六、固本培元、强师惠师,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走向深入
坚持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、兴教之源,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,取得显著成效,形成“山东模式‘10条经验’”,被教育部在全国宣传推广。
师德素养更高。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,大力加强师德教育,持续开展师德失范专项治理,积极倡树师德典型,全体教师在抗击疫情中展现了齐鲁师德风范,涌现出以伦学冬为代表的一批“齐鲁最美教师”、教书育人楷模。
队伍结构更优。目前,全省共有教职工150.1万人,较2015年增加20.3万人。在126.9万专任教师中,幼儿园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占80.9%,中小学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均超过90%,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61.5%。近3年城镇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教师4.3万人,首届毕业的2947名省属公费师范生全部充实到乡村学校,城乡师资配置进一步均衡。
改革激励更强。中小学(幼儿园)正、副高级岗位分别增设3万、1.4万个,高校正、副高级岗位分别增设0.96万、0.67万个,1.2万名中小学校长按职级发放薪酬,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逐年提高,教师潜心育人的热情更加高涨。
待遇保障更好。足额保障教师工资,班主任津贴提高至每月300元至1000元。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人员补贴政策全面落实,建成4万套乡村教师周转宿舍。积极推行教师乘坐公交、地铁、游览景区等惠师举措,尊师重教蔚然成风。
志不求易者成,事不避难者进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,科学制定实施教育“十四五”规划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教育评价改革引领教育领域综合改革,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,努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,加快教育现代化、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,在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新征程中展现山东教育担当、作出山东教育贡献,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!
谢谢大家!